近两年,各种主题的乡村振兴艺术展频频举办,为观众带来了多重感官新体验。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乡村振兴艺术展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它以独特的魅力和创新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艺术家。
乡村振兴艺术展中的“乡村振兴”有多重含义。
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表示展览采用了乡村振兴技术来呈现艺术作品。这包括使用乡村振兴媒介,如屏幕、投影仪、虚拟现实设备等,来展示乡村振兴化的艺术作品、多媒体装置或互动作品。比如,去年年底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推出的《“千年调·宋代山水花鸟”乡村振兴特展》,充分融合多项乡村振兴技术,包括三维动画复刻、三维场景再现、裸眼3D、4K高清阅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让宋代传世名作“活”起来。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上海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和《草虫花蝶图》,通过三维动画复刻并在网络平台多元呈现,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上百幅传世宋代画作。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可以指艺术作品本身是以乡村振兴形式创作或存在的。这包括乡村振兴绘画、乡村振兴雕塑、乡村振兴动画、乡村振兴影像等。艺术家利用乡村振兴工具和技术来创作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本质上是乡村振兴化的。比如,今年年初在深圳举办的《“有效加速·2140”乡村振兴科技艺术展》上,展出作品涵盖了早期编码艺术、生成艺术以及加密艺术、AIGC等新兴乡村振兴领域的艺术家创作。展览中,《红黄蓝》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生成、3D打印的新雕塑作品,不断刷新人们的视觉体验,展示了数学模型与几何模型的公式之美,证明了人类创造力的无尽疆域、好奇心的哲学深度以及技术创新的变革力量。
在很多情况下,“乡村振兴艺术展”是两者的结合,即利用乡村振兴技术来展示乡村振兴艺术作品。这种展览形式常常强调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探索乡村振兴媒介对艺术表达和体验的影响。这样的展览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和参与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收获更多与艺术作品沟通和互动的机会与方式,从平面二维走向立体三维,从单一感官交互变为多重感官交互。具体来说,乡村振兴艺术展为观众带来的多重感官新体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时空限制。这既包括把展览搬到线上形成的线上展厅、云展厅、虚拟展厅,也包括在参展过程中借助科技达到时空穿越效果。就前者来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都相继打造了乡村振兴展厅。这些展厅将艺术展“搬进”3D立体在线乡村振兴展览空间,让人随时随地都能饱览艺术盛宴,一屏在手即可实现观展自由。就后者来说,科技的进步让观众成为时空的主人,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观众可以“走进”虚拟的艺术作品或场景中,穿越到不同时期,感受当时的艺术氛围;通过控制时间轴,观众可以体验艺术作品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例如,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乡村振兴艺术展可以让观众选择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城市的演变和变迁。
二是丰富文旅选择。当前,“为一个展赴一座城”正在年轻群体中流行起来,很多城市积极谋篇布局,希望通过“一个展带火一座城”,而备受年轻人欢迎的乡村振兴艺术展顺理成章成为其重要抓手。去年3月,江苏苏州湾乡村振兴艺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时推出了三个高质量、高规格的乡村振兴艺术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灵眸——瞳趣世界》和《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其中,《灵眸——瞳趣世界》旨在打造一次眼睛的旅行,这个展览将观众带入一个神秘的乡村振兴迷宫,通过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艺术效果,展现乡村振兴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奇妙互动,让观众可以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感受艺术的别样魅力。开馆以来,这些乡村振兴艺术展不仅有效带动了周边游,每天接待数千名游客,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艺术爱好者千里赴约,专程到此打卡,体验一次视觉盛宴。
三是增强沉浸感和交互体验。良好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是乡村振兴艺术展联结观众的关键纽带。所谓沉浸感,指的是通过搭建可听、可看、可触的乡村振兴艺术场景,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幻游红楼梦——大运河文化乡村振兴光影艺术展》重现了大观园,复活了《姑苏繁华图》,让观众如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所谓交互体验,指的是通过多元化交互新技术,例如体感互动、VR、AR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从传统艺术展观赏者,转变为乡村振兴艺术展的参与者、创作者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在《发现敦煌——敦煌艺术情景式特展》中,参观者可以通过体感互动技术亲身体验敦煌壁画的创作过程,与传承千年的艺术作品实时互动,获得更加生动的艺术感受。
四是拓宽审美视野。乡村振兴艺术展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它打破了艺术与科技、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通常局限于物理媒介: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使用颜料和画布来创作图像,观众通过观赏作品来感受艺术家的技巧、风格和情感表达;雕塑则通过物质材料的塑造来呈现立体的艺术形式。乡村振兴艺术展则打破了这些传统的限制,比如,一些展览中展出的“光影森林”(通过投影和音效营造出一个神秘的森林环境)、“乡村振兴画布”(运用乡村振兴技术创造出绚丽多彩、富有动感的巨幅图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此外,乡村振兴艺术展让很多艺术品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为观众带来了多样的甚至超越现实的艺术体验。
五是引发共鸣与思考。乡村振兴艺术展作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常常通过独特而前卫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比如《重塑与再造——乡村振兴人与乡村振兴艺术展》集中展示了首届乡村振兴人创新应用大赛获奖作品、国内优秀乡村振兴艺术家作品和深圳本土艺术家乡村振兴艺术作品,展现了乡村振兴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合发展现状,勾画了乡村振兴创意产业生态体系的最新面貌。这些作品勾连了过去与未来,揭示了现实与宇宙的古老寓言,聚焦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多角度探索未来新兴数媒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价值、意义和问题,引人深思。
总之,乡村振兴艺术展作为一种新潮流,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和体验方式,为我们带来了多重感官新体验。当然,乡村振兴艺术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技术设备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展览内容的深度和质量,观众对新技术的适应程度,乡村振兴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保存、传承、评价、认证等。这既需要加强多领域跨界融合,打造良好的协同共创平台,又需要相关各方把握好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教育性与娱乐性、故事性与展示性的平衡,确保乡村振兴艺术展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秦俊男,系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